当前位置:>资讯>四川省推荐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

四川省推荐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

2017-01-16     浏览58455 次

科技进步奖

 

序号:13

项目名称:牙体牙髓病综合防治技术的创建与应用

推荐单位意见:

牙体牙髓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指龋病和其主要继发病牙髓根尖周病。该项目组针对牙体牙髓病临床防治中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即保护牙齿和保留牙根,开展了病因机制、防治技术、临床标准的研究,创建了牙体牙髓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应用,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该项目首次建立了中国人口腔微生物资源库;研发了以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为目标的疾病综合防治适宜新技术;发现牙髓根尖周病骨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大样本研究国人牙齿根管系统解剖特征,建立国人根管解剖数据库,研制了符合国人根管解剖特征的根管治疗临床评估标准,有效指导牙体牙髓病的临床治疗。

项目完成单位是国内外著名的牙体牙髓病研究中心和诊疗基地,作为全国主任委员单位牵头创建和实践了口腔预防适宜技术及操作规范、根管治疗难度临床评价标准和诊疗规范,在全国推广应用,实现了保护牙齿和保留牙根的防治目的,使我国牙体牙髓病防治与国际一流水平同步。主办继续教育项目班38次,培训基层口腔医师12000人,牙体牙髓病专科医师236人,在全国推广应用,带动西藏、新疆等6个西部民族地区惠民项目的实施。获部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主编出版《中华口腔科学》等专著教材16部,其中英文专著2部,发表论文116篇,其中SCI 论文91篇,引用频次1618次。当选国际牙科研究会和国际牙医师学院中国区主席,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是亚洲第一的口腔医学SCI英文期刊,社会效益显著。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特推荐其申报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牙体牙髓病是人最常见的牙病,主要指龋病、牙髓根尖周病,发病率28.9%~98.4%,具有发病率高、失牙率高、严重危害口腔及全身健康等特点,位列重点防治的口腔疾病第一位。

    本项目从2001年开始围绕牙体牙髓病防治中保护牙齿和保留牙根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在国家“十五、十一五”、自然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支持下,开展了病因机制、防治技术、临床标准的研究,创建了牙体牙髓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应用,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1. 建立中国人口腔微生物资源库,为牙体牙髓病和相关全身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源基础。建立第一个中国人口腔微生物资源数据库,保存口腔微生物348种、群落生物学信息720个,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美国哈佛大学牙科研究院的微生物数据库对接,为病因机制和防治新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共享平台。首次发现并提出引起牙体牙髓病的细菌是口腔常驻菌,丰富和完善了口腔微生态理论。

2. 创立龋病综合防治适宜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作为全国主任委员单位牵头研发并实践了以保持口腔微生态平衡为目标、以非创伤性修复与窝沟封闭为核心的龋病综合防治适宜技术体系,患病率降低30.4%。2008年被国家卫生部列为口腔预防适宜技术及操作规范,在全国推广应用。成功获得具有调节微生态平衡和矿化双重作用的天然药物和纳米材料,实现防治技术国产化。

3. 发现牙髓根尖周病骨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为治疗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发现口腔细菌通过启动宿主固有免疫反应,引起致密炎性浸润及破骨破牙细胞功能增强,造成骨和牙根吸收。TGF-β、Wnt信号通路调控细菌介导的炎性骨吸收,骨吸收的关键microRNA及其靶基因和KDM4B/6B,EZH2调节间充质干细胞骨牙向分化,可作为抑制牙髓根尖周病炎性骨吸收的干预靶点。

4. 建立中国人根管治疗临床评价标准和诊疗规范。首次采用锥形束CT等现代技术对国人根管系统解剖特征进行大样本研究,建立了6303颗牙和10746个根管系统解剖特征数据库,是国内数量大、指标全、牙位多的数据库。作为全国主任委员单位牵头研发和实践了符合国人根管系统解剖特征的根管治疗临床评价标准和诊疗规范,开展以难度评估-难度分级-分级诊疗为核心的牙髓根尖周病治疗新技术,患牙保存率从65%提高到96.5%,在全国推广应用,带动了牙体牙髓病治疗水平整体提升,使我国牙体牙髓病治疗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项目完成单位是国内外著名的牙体牙髓病诊疗基地和研究中心。作为全国主任委员单位牵头研发和实践了口腔预防适宜技术及操作规范、根管治疗难度临床评价标准和诊疗规范,主办继续教育项目班38次,培训基层口腔医师12000人,牙体牙髓病专科医师236人,在全国推广应用,带动西藏、新疆等6个西部民族地区惠民项目的实施。获部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主编出版《中华口腔科学》等专著教材16部,其中英文专著2部,发表论文116篇,其中SCI 论文91篇,引用频次1618次。当选国际牙科研究会和国际牙医师学院中国区主席,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是亚洲第一的口腔医学SCI英文期刊,社会效益显著。 

    客观评价

1. 围绕中国人口腔微生物资源库的建立,开发人工龋模型、口腔生物膜模型装置被13项口腔防龋制剂药效评估项目应用(附件2.2);主编出版《口腔微生物学图谱》(英文版)入选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发起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附件1.3、附件2.3);代表性研究论文(Oral cavity contains distinct niches with dynamic microbial communities)为近期发表于微生物学研究顶级期刊Cell Host & Microbe的龋病学重大研究进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思路,研究结论在该论文中被多次引证(附件2.3)。

2. 围绕龋病综合防治适宜技术体系的创建和推广,引领了以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术(ART)为基础的龋病微创治疗,在国内各级口腔医疗机构逐步推广应用,成为乳牙龋齿、老年人根面龋治疗首选技术(附件5.4);直接推动汶川全民健康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科技惠民项目,实施四川省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全面实践牙病防治适宜技术和综合防治,累计受益群众接近100万(附件3),项目完成人受邀在2011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年会上就我国龋病防治研究进展做大会特邀总结报告(附件5.1)。防龋天然药物研究受邀在龋病学研究权威期刊Caries Research重要纪念专刊中发表综述(附件1.2),并受邀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Future and past of preventive dentistry”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附件5.1);纳米材料研究成果在口腔材料学研究权威期刊Dent Mater发表的Back-to-Back代表性研究论文被Trends in biotechnology(IF=9.14)正面评价(附件2.3)。相关创新性研究内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附件2.1)以及国际牙科研究协会(IADR)年度最重要奖项Williams J Gies奖(附件5.3),项目第一完成人基于本系列研究成果,获得四川省卫生计生首席专家称号(附件5.2)。

3. 围绕牙髓根尖周病骨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代表性研究论文“Expression of TRAF6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through activation of TLR2, TLR4, NOD1, and NOD2 in 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被《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正面评价(附件2.3);对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状态改变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成牙向分化的代表性成果在2012年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干细胞研究权威期刊Cell Stem Cell(附件1.2),被美国国立卫生院颅颌面研究中心(NIDCR)主任报告作为科学进展加以评述,认为“此项研究发现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可能作为治疗病理性骨吸收的靶标”(附件2.3),该论文还成为当年度Cell Stem Cell分子生物学类最热文章之一,并获得F1000推荐(附件2.3)。次年的“核蛋白进展”关于组蛋白的相关内容首推该论文,并引用我们的研究结果和推论(附件2.3)。基于本创新点的相关系列研究还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学者基金资助(附件5.2),旨在为牙髓根尖周病炎性骨吸收的组织工程再生修复相关临床应用探索潜在有效途径。

4. 围绕中国人根管治疗临床评价标准和诊疗规范的创立,提出了根管冲洗的流体动力学模型,被牙髓病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Endodontics正面评价,认为是使用数字化模型方法研究根管冲洗时根尖区压力的先驱者之一,被国际多个相关课题组后续研究引证和应用(附件2.3)。所建立的国人根管系统数据库被牙髓病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Endodontics和International Endodontic Journal正面评价。IEJ综述指出本项目组关于三牙根下颌第一磨牙根管系统解剖特征的成果是所回顾文献中仅有两例报道之一,研究结论在该论文中被多次引证(附件2.3);JOE认为本研究成果证实锥体束CT在研究根管解剖变异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成果代表了中国人根管系统解剖特征(附件2.3)。根管系统数据库及根管治疗难度评估标准于2004年经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专业委员会通过成为本专业的临床标准,在全国口腔临床广泛应用(附件3)。牙髓根尖周病根管治疗难度评估标准应邀写入研究生全国统编教材(附件1.3),并于2008年、2014年分别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附件2.1);基于根管治疗难度评估标准的临床路径实践成效受到全国同行高度关注,项目完成人受邀于2015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年会就根管治疗临床路径实践向全国同行进行了大会报告(附件5.1)。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15个)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的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龋病综合防治新技术

2003.1-至今

梁景平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根管治疗难度评估标准

2004.9-至今

余擎

首都医大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根管治疗难度评估标准

2004.3-至今

侯本祥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

根管治疗难度评估标准

2004.3-至今

韦曦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牙髓根尖周病治疗新技术

2010.6 -至今

黄晓晶

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牙髓根尖周病治疗新技术

2006.1 -至今

杨德琴

新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龋病综合防治新技术,牙髓根尖周病治疗新技术

2008.9-至今

赵今

西北民族大学口腔医院

龋病综合防治新技术,牙髓根尖周病治疗新技术

2009.9-至今

李志强

川北医学院口腔医院

龋病综合防治新技术,牙髓根尖周病治疗新技术

20073-至今

米方林

宁夏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龋病综合防治新技术,牙髓根尖周病治疗新技术

2010.3-至今

李睿敏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龋病综合防治新技术

2011.3-至今

朱林

汶川县人民医院

龋病综合防治新技术,牙髓根尖周病治疗新技术

2009.1-至今

罗庆玺

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

龋病综合防治新技术

2010.6-至今

季小平

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

龋病综合防治新技术

2011.1-至今

龚仁国

  社会效益

1. 论文、著作、专利、奖项: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116篇,其中SCI 论文91篇,引用频次1618次,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成果编入《中华口腔科学》、全国口腔医学规划教材《牙体牙髓病学》、《牙髓病学》、《龋病学》、《口腔预防医学》等16部,其中英文专著2部。

2. 队伍建设:项目培养了全国牙体牙髓病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项目负责人为国际牙科研究会和国际牙医师学院中国区主席、国际华人骨研究会理事及中国区秘书,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卫生计生系统首席专家,主研人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称号。

3.主办英文杂志及国际会议:依托项目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主编国内口腔医学领域唯一SCI收录英文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是亚洲排名第一的SCI收录杂志。 

4. 人才培养及应用推广:通过举办各级继续教育项目班、年度中国西部学术会、西部行三下乡、对口支援等方式,培养基层口腔全科医师12000人,牙体牙髓专科医师236人;通过科技惠民项目,实践牙病防治适宜技术,累计受益群众近100万人。

本项目研究的龋病综合防治模式和适宜技术、根管治疗难度评估标准及其诊治技术通过全国各级口腔医疗单位的整体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龋病的发病率、提高了患牙保存率,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新策略。项目引领了我国牙体牙髓病学学科发展,实现了该学科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同步,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发明专利

一种仿生防龋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中国

ZL2013103558049

2014-10-08

1494878

四川大学

张凌琳,杨阳,李丹雪,律雪苹,周学东,李继遥

有效专利

发明专利

一种防龋釉基质蛋白功能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中国

ZL2013103545373

2014-10-08

1495326

四川大学

张凌琳,律雪苹,杨阳,周学东,李继遥

有效专利

发明专利

一种牙本质表面仿生羟基磷灰石涂层制备方法

中国

ZL2010105625218

2012-07-04.

995443

四川大学

陈新梅,王盼盼,郭蓝,李鑫,申思敏,黄定明,尹仕海,郝玉庆

未缴费失效的专利

发明专利

一种根管冲洗效果动态检测模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中国

ZL2010190870032

2012-10-31

1070909

四川大学

高原,周学东

未缴费失效的专利

发明专利

一种防龋抗敏漱口水

中国

ZL2010105490954

2011-11-02

857039

四川大学

陈新梅,郭蓝,李鑫,王盼盼,申思敏,黄定明,尹仕海,郝玉庆

未缴费失效的专利

发明专利

一种预防或/和治疗龋齿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ZL2008100576720

2009-08-12

797532

四川大学

胡涛,蒋丹,仇元新,程然,宁美芝,应瑜

未缴费失效的专利

发明专利

一种口腔生物膜动态模型装置及其形成口腔生物膜的方法

中国

ZL2006100206086

2008-08-06

418253

四川大学

周学东,朱昞,李继遥,郝玉庆,赵今

未缴费失效的专利

发明专利

口腔生物膜模型装置及其形成口腔生物膜的方法

中国

ZL031353207

2006-09-13

283100

四川大学

周学东,黄正蔚,肖悦,李继遥,刘天佳

未缴费失效的专利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本项目的全部研究均在四川大学完成,项目完成人均为四川大学临床科技人员,四川大学对该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具体贡献如下

1.依托全国口腔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平台—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中国人微生物资源库和根管系统解剖特征数据库,为牙体牙髓病发病机制研究和防治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资源基础。

2.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专委会、口腔预防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牵头创建并实践了龋病综合防治适宜技术和操作规范、根管治疗临床评价标准和诊疗规范,开展以难度评估-难度分级-分级诊疗为核心的牙髓根尖周病治疗新技术,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培训班、国内外学术会议、三下乡等形式,在全国广泛推广,实现牙体牙髓病临床诊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步。

3.四川大学作为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组成团队、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为牙体牙髓病综合防治技术的创建与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条件和人财物保障。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项目第2完成人李继遥,1995年起师从周学东教授,主要从事牙体牙髓病的病因和防治研究,2001年加入周学东教授项目组,共同申请获得专利2项(见附件1.1)、参与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奖3项(见附件2.1)、共同研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见附件2.3)、参编周学东教授主编专著10部(见附件1.3)、作为主研人参与周学东教授本项目支撑课题6项(见附件2.2)。

项目第3完成人黄定明,自1993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后,一直参加周学东教授的有关牙体牙髓病防治研究的科研工作,2000年9月师从周学东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牙体牙髓病防治的研究。博士毕业后多次参加周学东教授负责主编的专著(见附件1.3),作为周学东教授负责课题的主研人完成课题(见附件2.2)并共同发表文章30余篇,与该申报奖项有关的共同发表文章(见附件2.3),参与周学东教授申报的奖项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见附件2.1)。

项目第4完成人叶玲,自2000年起师从周学东教授进行博士课题研究与牙髓根尖周病基础与临床工作。主要从事牙体牙髓病学临床诊治与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基础研究。多次参加周学东教授主编的专著(见附件1.3),并共同就牙髓根尖周病研究发表论文(见附件1.2),参与课题组申报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见附件2.2)。

项目第5完成人徐欣,2007年师从周学东教授攻读口腔医学博士学位,于2011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主要从事龋病综合防治新技术基础与临床研究,自2009年起,与周学东教授共同发表SCI学术论文8篇(见附件1.2),共同编写中英文学术专著5部(见附件1.3),并参加多项周学东教授负责的科研项目(见附件2.2)。

项目第6完成人郑黎薇,自2007年硕士毕业后继续在周学东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课题研究与牙髓根尖周病基础与临床工作。主要从事牙体牙髓病学临床诊治与牙髓根尖周病致病机制与治疗方式基础研究。多次参加周学东教授主编的专著(见附件1.3),并共同就牙髓根尖周病研究发表论文(见附件1.2),参与课题组申报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见附件2.2)。

项目第7完成人程磊,于2006年师从周学东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并加入周学东教授项目组,2010年毕业留校后继续在项目组从事牙体牙髓病防治研究,与周学东教授合作发表11篇学术论文(见附件1.2),参与编写4部专著(见附件1.3),参与周学东教授项目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见附件2.1),并与周学东教授共同获得了国际牙科研究协会(IADR)Williams J Gies奖。(见附件5.3)

项目第8完成人胡涛,自1994年和2001年9月师从周学东教授分别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牙体牙髓病防治的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牙髓根尖周病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参编周学东教授负责主编的专著(见附件1.3),作为周学东教授负责课题的主研人(见附件2.2)共同发表论著见附件2.3,参与周学东教授申报的奖项并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见附件2.1)。

项目第9完成人胡德渝,自198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后,一直与周学东教授密切合作开展多项关于龋病综合防治的科学研究,负责龋病非创伤性充填技术的引入、应用及推广,作为第二负责人完成周学东教书教授负责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龋病高危人群风险因素分析及其控制研究(2007BAI18B01”(见附件2.2)。

项目第10完成人尹伟,师从我国口腔预防医学专业第一个博士生导师胡德瑜教授,2008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即加入周学东教授项目组参与有关牙体牙髓病的生态防治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负责龋病风险控制和综合生态防治、ART、窝沟封闭技术等多种龋病防治适宜新技术推广的工作内容。作为项目完成人研究成果,参编周学东教授主编专著《口腔微生态学》第八章“口腔疾病的生态防治”内容(见附件1.3)。

项目第11完成人高原,2009年到我院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周学东教授。一直参加周学东教授的有关牙体牙髓病防治的科研工作以及弯曲根管冲洗的临床诊疗技术。与项目第1完成人周学东教授共同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1.1),共同发表文章2篇(见附件1.2),参与周学东教授申报的奖项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见附件2.1).

项目第12完成人张凌琳,自2009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以来,长期致力于新型防龋制剂研究。与项目第1完成人周学东教授共同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见附件1.1)。

项目第13完成人陈新梅,自2000年到我院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对龋病的仿生矿化和牙本质敏感症等研究。同项目第3完成人黄定明教授共同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见附件1.1)。

项目第14完成人郑庆华,自2006年9月师从黄定明教授,主要从事牙髓根尖周病细菌致病的研究,毕业留校工作后,参编周学东教授负责主编的论著(见附件1.3),与项目第一负责人周学东教授共同发表与该申报奖项相关的文章4篇(见附件1.2),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见附件2.1)。

项目第15完成人彭栗,自2006年师从周学东教授,主要对牙髓细胞的刺激损伤和修复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根管治疗中根管充填技术进行了临床试验的总结分析,为根管治疗提供了临床证据。毕业留校工作后,参编周学东教授负责主编的论著(见附件1.3),与项目第一负责人周学东教授共同发表与该申报奖项相关的文章2篇(见附件1.2),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见附件2.1)